古韵新篇,生态坛畈
核心主题
镜头 1:开篇全景
时长:0:00 - 0:05
景别:全景
画面:阳光洒在坛畈村的全貌上,四面环山,中间是错落有致的村庄,炊烟袅袅升起,远处的金紫山巍峨耸立,山脚下是绿意盎然的田野和清澈流淌的平阳河。
解说词:“在潜山市的北大门,有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地方,它叫坛畈村。这里历史悠久,山水相依,承载着岁月的痕迹,也孕育着新的希望。”
音乐 / 音效:悠扬的鸟鸣声和轻柔的风声作为背景音乐,舒缓的音乐旋律开场,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。
拍摄地点:坛畈村高处俯瞰点(可选择周边适合的山头)
镜头 2:历史回溯
时长:0:05 - 0:15
景别:中景 - 特写切换
画面:镜头聚焦在村庄里保存完好的刘氏宗祠,展现其古朴的建筑外观和精美的木雕细节;接着切换到大关战斗遗址,拍摄残留的战斗痕迹和纪念碑;然后特写村民家中保存的古老物件,如旧农具、泛黄的照片等,体现村庄的历史沉淀。
解说词:“坛畈村的故事,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。这里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,大关战斗遗址见证了往昔的烽火岁月。岁月流转,古老的刘氏宗祠依然静静矗立,它是村民们心中的根,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。”
音乐 / 音效:背景音乐节奏略微放缓,在展示历史遗迹时,添加轻柔的风声和若有若无的历史回响音效,增强历史感。
拍摄地点:刘氏宗祠内、大关战斗遗址、村民家中
镜头 3:自然风光
时长:0:15 - 0:25
景别:全景 - 近景结合
画面:全景展示金紫山的壮丽景色,云雾缭绕,山峦起伏;接着拉近镜头,拍摄山上郁郁葱葱的森林,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;再切换到平阳河,清澈的河水波光粼粼,河岸边野花盛开,鱼儿在水中游弋;最后近景拍摄田野里随风摇曳的农作物。
解说词:“大自然赋予了坛畈村得天独厚的美景。省级森林公园金紫山,海拔 1539 米,宛如一颗绿色明珠,屹立于这片土地。它的山形奇异,风景秀丽,胜景十二处令人流连忘返。而平阳河,宛如一条丝带,贯穿全境,滋养着这片沃土,孕育出了丰富的生态资源。”
音乐 / 音效:轻快的鸟鸣声、潺潺的流水声与柔和的风声交织,音乐节奏稍加快,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氛围。
拍摄地点:金紫山山腰、平阳河河畔、村庄田野
镜头 4:产业发展
时长:0:25 - 0:35
景别:中景 - 特写切换
画面:中景展示现代化的茶叶种植基地,茶农们辛勤劳作的身影;特写嫩绿的茶芽和采摘的动作;接着切换到桑皮纸制作工坊,师傅们精湛的制作工艺,如浸泡、蒸煮、捶打等步骤;然后拍摄村里的养殖场,成群的鸡鸭牛羊;最后展示改造整治后的石材企业,环保设备运行的场景。
解说词:“如今的坛畈村,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积极探索发展之路。500 亩茶叶基地绿意盎然,茶叶种植成为村民致富的新希望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工艺在这里代代相传,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。养殖产业蓬勃发展,为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。同时,石材企业也在环保转型中稳步前行,力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。”
音乐 / 音效:背景音乐保持轻快节奏,在产业场景中添加劳作的声音、机器运转声(石材企业)等音效,增加真实感和活力。
拍摄地点:茶叶种植基地、桑皮纸制作工坊、养殖场、石材企业
镜头 5:文化传承
时长:0:35 - 0:45
景别:中景 - 近景结合
画面:中景拍摄村民们在刘氏宗祠举行传统祭祀仪式的场景,庄重肃穆;近景捕捉村民们脸上虔诚的表情和传统服饰的细节;接着切换到民间黄梅戏艺术团队表演的画面,演员们生动的表情、优美的舞姿和唱腔;然后拍摄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桑皮纸制作的场景。
解说词:“坛畈村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,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每年的重大节日,村民们都会齐聚刘氏宗祠,举行传统祭祀仪式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民间黄梅戏艺术团队的表演,为村庄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氛围。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技艺,在传承人的坚守下,不断传承创新,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彩。”
音乐 / 音效:背景音乐融入传统祭祀音乐元素和黄梅戏戏曲旋律,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,同时夹杂着人群的嘈杂声和表演的声音。
拍摄地点:刘氏宗祠、村庄广场(黄梅戏表演)、桑皮纸制作工坊(学习场景)
镜头 6:乡村新貌
时长:0:45 - 0:55
景别:全景 - 特写切换
画面:全景展示村庄整洁的道路、崭新的民居、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(如党群服务中心、卫生室、便利店等);特写村民们幸福的笑容、孩子们在广场上玩耍的场景;接着拍摄平阳河水库的美景,以及游客在周边休闲游玩的画面。
解说词:“在发展的进程中,坛畈村的面貌焕然一新。组组通的道路便捷了村民的出行,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生活品质。平阳河水库的建成,不仅为灌溉提供了保障,更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游客们纷至沓来,感受着坛畈村的独特魅力,村庄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。”
音乐 / 音效:欢快的背景音乐,夹杂着村民的欢声笑语、车辆行驶声、水库的水波声等,营造出热闹喜悦的氛围。
拍摄地点:村庄道路、居民区、平阳河水库、村庄广场
镜头 7:桑皮纸的艺术魅力
时长:0:55 - 1:15
景别:中景 - 特写结合
画面:
中景展示桑皮纸制作工坊内,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同烟或王柏林师傅正在精心制作桑皮纸,从选料开始,一一展示各道工序,如蒸煮桑树皮时的热气腾腾、拣皮时的细致挑选、制浆过程中师傅用力搅拌的场景、帘捞时熟练的动作以及焙烤时纸张逐渐干燥成型的过程,旁边摆放着已经制作好的不同规格(大汉、中汉、小汉)的桑皮纸成品。
特写桑皮纸的纹理,体现其质地纤维细密,纹理清晰;用手拉扯纸张展示其柔软且拉力强的特性,同时旁边放置测试仪器,显示其纵向拉力 5000 下、横向拉力 3000 下的数据;将桑皮纸浸泡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取出,展示其不褪色、吸水力强的特点;展示纸张防虫蛀、无毒性的相关检测报告特写。
中景切换到书画工作室,一位书画家正在用桑皮纸进行创作,笔墨在纸上晕染开来,展现出桑皮纸独特的书画效果;接着展示裱褙师傅用桑皮纸裱褙书画作品的过程,使书画更加平整美观;然后展示在古籍修复工作室,专业人员用桑皮纸修复破损古籍的场景,小心翼翼地粘贴、修补,体现桑皮纸在典籍修复方面的重要作用;再展示用桑皮纸制作的精美文化工艺品,如纸伞、纸扇等,以及桑皮纸在包装方面的应用,如包装特色农产品等。
解说词:“坛畈村的桑皮纸,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。起源于汉代的桑皮纸制作工艺,全手工打造,历经选料、蒸煮、拣皮、制浆、帘捞、焙烤等 72 道工序,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。它纸质柔软、拉力强、不断裂、不褪色、防蛀、无毒性、吸水力强,质地纤维细密,纹理清晰,绵韧而坚,百折不损,光而不滑,有着极高的品质。桑皮纸用途广泛,从书画创作到裱褙艺术,从典籍修复到包装装饰,再到文化工艺品制作,都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。它不仅是一种纸张,更是千年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者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湛的传统工艺。”
音乐 / 音效:背景音乐节奏适中,在制作工坊中,添加蒸煮声、搅拌声、捞纸声等音效,突出手工制作的氛围;在书画创作和修复场景中,适当加入轻柔的古典音乐,增添艺术氛围。
拍摄地点:桑皮纸制作工坊、书画工作室、古籍修复工作室、文化工艺品制作室、特色农产品包装车间
镜头 8:村民生活百态
时长:1:15 - 1:35
景别:全景 - 中景 - 近景结合
画面:
清晨,全景展示村庄被阳光唤醒,村民们陆续打开家门,有的在院子里喂鸡喂鸭,有的在门口伸懒腰,呼吸新鲜空气。
中景切换到村里的小广场,老人们聚在一起打太极,动作舒缓流畅;妇女们围坐在一起聊天,手中还做着针线活,脸上洋溢着笑容;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,追逐打闹。
近景拍摄一位村民挑着水桶去河边打水,展现其熟练的动作和淳朴的神情;然后拍摄一位农妇在厨房忙碌准备早餐,炉灶里柴火燃烧,锅里热气腾腾,旁边摆放着新鲜的蔬菜和自家制作的腌菜。
全景展示村民们扛着农具走向田间地头,开始一天的劳作;接着中景拍摄田间,村民们有的在除草,有的在浇水,相互协作,有说有笑。
傍晚,全景拍摄村庄上空炊烟袅袅,村民们结束劳作回家,牛羊也被驱赶着回圈。近景拍摄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,开心地享用晚餐,桌上摆满了自家种植的蔬菜和养殖的家禽做成的菜肴,充满温馨。
解说词:“在坛畈村,村民们的生活简单而幸福。他们遵循着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节奏,传承着祖辈们的生活方式,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。邻里之间互帮互助,和睦相处,共同谱写着乡村生活的美好乐章。”
音乐 / 音效:欢快的乡村音乐作为背景音乐,夹杂着鸡叫、鸭叫、狗吠、人们的交谈声、劳作声、炊具碰撞声等音效,营造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氛围。
拍摄地点:村庄内各个角落、小广场、河边、村民家中、田间地头
镜头 9:未来展望
时长:1:35 - 1:50
景别:全景
画面:夕阳余晖下,坛畈村(包含金紫庄园、桑皮纸制作工坊等)的全景画面渐渐虚化,然后画面渐变为一幅充满想象的未来坛畈村蓝图,展示更加繁荣的产业、更美的生态环境、村民们更加幸福的生活场景,以及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文化、欣赏自然风光、参与手工制作等活动的景象。
解说词:“古韵与新篇交织,生态共发展一色。坛畈村,正以它独特的魅力,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芒。展望未来,坛畈村将继续守护绿水青山,传承历史文化,发展绿色产业,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,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让我们共同期待坛畈村的明天会更好!”
音乐 / 音效:背景音乐节奏逐渐舒缓,最后以悠扬的旋律结束,留下对未来的美好遐想。
拍摄地点:坛畈村高处俯瞰点(与镜头 1 拍摄地点相同)